用“等效分”划区间圈定学校
正确操作:
查“一分一段表”:找到模考分数对应的全省位次(比如600分=全省1.5万名);
换算等效分:根据位次找到去年高考成绩同位次对应的分数(比如去年1.5万名=610分,610分即是等效分);
划区间:用等效分±50分圈出100分范围内可被录取的院校,即去年高考平均录取分560-660之间的学校。
Part 2
100分区间院校怎么筛?
三步“瘦身法”锁定目标
第一步:砍掉“绝对不可能去”的院校
地域黑名单:完全不想去的城市直接删除(比如:南方孩子小张,模考位次1.8万,等效分600分。家长圈出去年550-650分的院校,但小张坚决不去东北、西北。直接删除哈尔滨工程大学(560分)、兰州大学(580分)等,院校里的任何专业也没必要花心思去纠结了)。
条件限制:仔细阅读学校的招生简章,硬性条件不可碰(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要求英语≥125分,孩子英语从未上过100分,直接pass;护理专业只招女生?儿子学医的家长注意了;色盲不能报设计类;左撇子慎选口腔医学(部分院校限制);临床医学要求“物理+化学”组合,未选科则无法报考……)。
第二步:按专业实力“过滤”
我们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来讲讲怎样筛选学校。
1、教育部学科评估是选校的“金标准”
A+级:北大、清华、浙大、国防科大(顶尖梯队,科研资源丰富);
A级:北航、北邮、哈工大、电子科大(行业认可度高,就业强势);
B+级:南京大学、华中科大、西安交大(性价比高,适合中等分数段);
双非黑马:杭州电子科大、重庆邮电大学(就业不输211,适合分数稍低考生)。
2、优先选“就业率高+起薪高”的院校
第一梯队:清华、北大、国防科大(毕业生多进入头部科技企业,年薪50万+);
第二梯队:浙大、上海交大、南大(长三角就业优势大,阿里、华为校招重点);
第三梯队:杭电、重邮、深大(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起薪超15万)。
3、城市=机会,千万别忽视!
一线城市:资源多但竞争激烈
北京(清北、北航):适合目标进央企、外企的考生;
上海(复旦、交大):金融科技岗位多,适合想进陆家嘴的孩子;
深圳(深大、南方科大):华为、腾讯总部聚集,起薪高但生活成本高。
新一线城市:性价比之选
杭州(浙大、杭电):阿里系企业密集,实习机会多;
成都(电子科大、川大):游戏开发、军工企业需求大;
武汉(华科、武大):光谷科技园,华为武汉研究所常年招人。
三四线城市:适合求稳
哈尔滨(哈工大):军工、航天领域就业稳定;
西安(西电、陕科大):西北地区IT企业校招重点。
4、细节决定成败
看招生规模
年招生<200人:教学资源集中(如清华计算机系每年招120人);
年招生>1000人:慎选!容易“放羊式教学”(如某院校计算机学院招1500人)。
查实验条件
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先(如浙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与企业合作多的院校:北航与字节跳动共建实验室,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
认清学校专业方向
人工智能方向:选有深度学习实验室的学校(如清华、南大);
网络安全方向:西电、国防科大(军队背景资源多)。
避开“伪热门”陷阱
慎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部分院校将冷门专业打包进大类。
其它专业也是同理,按上述方法进行缩小学校范围。
第三步:梯度排序,留足安全空间
保留的院校要拉开梯度,不能扎堆,设立五分一个档次,每一个档次保留二、三个优选学校。经过反复斟酌,保留的这几十所学校就是将来填志愿“冲稳保”的依据。
冲志愿的学校注意计划招生的专业是否都能接受,防止被调剂到冷门专业。
Part 3
当家长和孩子意见相左,
冷静清单化解矛盾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想学的专业和家长的意见不一致,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们的孩子长时间在学校单一的环境下学习,所接触的行业有限,往往受网络或环境的影响,对认定的专业过于理想化。而家长们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行业走向,按老观念指导就业。这两种都有失偏颇。
比如,考生小李受电视剧影响想学心理学,殊不知心理学分应用心理学、心理学师范类、临床心理学等等。这种时候就先要搞清方向,临床心理学出来是有医师资格的,就业相对容易,如果学的是心理学师范类,就主要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了。
遇到此种情况,不建议在高考前过多讨论此事,以免影响孩子的备考情绪。家长可以在考前做好功课,等大考结束后再一一列举、商量。
冷静期法则:先列清单再讨论
家长需要了解的:不带偏见,以发展的眼光看就业方向、就业率、薪资水平、院校资源和学科评估等级,多方咨询;
孩子需要明白的:就业方向是否和兴趣一致、专业课程都学什么,难易度怎么样、职业现状;
共同清单:家庭经济条件(如考研、留学预算)、风险承受力(能否接受复读)。
相信高考结束后,大家的紧张、焦虑情绪都有所缓解,在理智的讨论下摆事实讲道理,一定会找到家长孩子都满意的答案的。
说到底,志愿不是选择题,而是家庭成长题。用科学方法减少盲目,用充分沟通化解分歧。家长要放下“为你好”的执念,孩子也要学会理性权衡,才能真正“上岸”心仪的大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9ukixrCu33h79fdcDex2g
目前有3条大神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