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环材”正在出“坑”


近些年来,“生化环材”常因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就业门槛高等问题而被讨论,甚至并称为“四大天坑”。但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生物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风口”,学科交叉培养成为新趋势,“生化环材”开始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凭实力出“坑”


“材料”与“环境”打配合,开创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与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如华南理工大学的绿色能源化学与技术学科,重点开展能量转换和储存机理、废物处理能源化技术等研究,在利用微生物原位还原提取废弃线路板中的贵金属、制备高效电催化剂用于产氢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所在环境与能源学院相关科技成果获得包括2015、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在内的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生化环材”不分家,有“材料”+“环境”,也有“化学”+“生物学”天津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建有教育部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科技部合成生物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基地,承担、完成包括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专项在内的项目10多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共计8000多万元。中山大学依托化学、生物学学科优势,自设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利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手段来探索生物医学问题。截至2022年9月,中大化学学院已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化学科学奖1项、国际科学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等20余项省级及以上奖励。



传统文科,打造“学科+”


传统文科也正在焕发新活力,打造“学科+”,以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建设,致力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需求,法学进入78个交叉学科的关联一级学科名单,中国语言文学(58次)、中国史(54次)、教育学(46次)也都成了“百搭”的学科“搭子”。


政法大学偏爱“法学+”。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下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国家安全学是交叉学科的“先行者”,该学科的设立也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制度基础。多所政法大学如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安全”依托法学学科优势开展学科建设,设立国家安全学、国家安全法学等交叉学科。


师范大学布局“教育学+”。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13所师范大学在内的20余所高校紧跟“潮流”,开设智能教育、工程教育学等教育学交叉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中国边疆学、台湾研究、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建设等学科;着眼教育技术前沿,以学习科学与技术、学习科学、教育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学科建设。







发展交叉学科不是从“0”到“1”,而是从“1”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一场重要的学科变革已然来临!要培育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打破学科“疆界”是必然也当使然。


我们也期待,交叉学科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孕育出无限可能!


注:本文原文于去年10月3日发布,使用的数据是教育部于2023年10月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3年6月30日),但教育部于2024年10月31日更新了该名单,数据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文也使用最新名单对全文数据做了更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Fr2fmSxhGxM7IB12Z6lEw